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书笔记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时间:2024-11-14 03:17:04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伊利亚特》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1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文学中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总共24卷,15693行。这部作品开始的时候只是口头文学的方式在民间传播,后来由荷马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用其出众的艺术才能编写成了具有统一思想和完整艺术布局的史诗。荷马生活于公元前9世纪和8世纪之间,是一位民间歌手,也就是所谓的“行吟诗人”。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主要表现方式,内容是对特定的战争环境下的描写。由于古希腊人的观点,世间的一切都是按照神的旨意,或者是在神的参与下发生的,战争也不例外。因此在史诗中,每一个情节都往往分成神和人两条线索,将神话和现实的因素相结合,用客观的叙事方式在描写。战争的起因源自于特洛亚的王子在希腊做客的时期拐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并带走了大批的珠宝和财物。战争的烽火由此点燃。希腊的部落为了夺回海伦,各部落联合起来有阿迦门农为统帅带兵攻打特洛亚。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最后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设定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亚。

在这场战争的描述中,作者用旁观者的身份亲眼目睹般的述说了战争中的两位英雄-郝克托尔和阿基琉斯在这场战争中的语言和行为。同时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描写和夸张手法突出了两位英雄的精神面貌。作者虽然偏向于希腊,但是对两位英雄都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赞美了两位英雄为部落而战不畏牺牲的英勇精神。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在古希腊时代,战争不仅是英雄们为部落而战,大显身手建功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因为战争的残酷,由此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和忧虑。甚至变成了各部落贵族间以争夺财富和奴隶的掠夺行为。郝克托尔性格内向,稳重,且遇事比较冷静,富有人情味。当他在战场上面对阿基琉斯的时候,他曾经于阿基琉斯相约:无论成败,对方都应该将战败者的尸体交给死者的家属,决不残忍的侮辱,给家属一个安慰。但是相比之下阿基琉斯则显得过于自尊,任性而固执。面对郝可托尔的约定,他凶狠的说道:狮子和人之间是没有条约而言的;狼和绵羊永远不可能有信誓。通过这些语言明确的宣告:战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结局,即使战斗结束,也必将不会是郝可托尔所期待的那样有善果。当郝可托尔被阿基琉斯一枪穿过咽喉死亡后,残忍的阿基琉斯竟然剔穿了他的脚筋,用皮带将他系上战车,然后扬鞭驱策战马在郝克托尔的家人面前奔驰,任由郝可托尔的尸体在地上拖曳,翻滚。面对众人的哭泣阿基琉斯在胜利中洋洋得意。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中国的一句成语:得饶人处且饶人。现实生活中,竞争日趋激烈。成者为王败者寇。如果我们都以阿基琉斯这种仇恨的态度去面对曾经战胜过我们又被我们击夸的人,泯灭了人性中的善良,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宽容可言呢?给别人一次机会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敌人,有的只是对手。而我们,需要对手。在竞争的状态下,与对手较量,用智慧和能力来征服对方,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人生之战。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2

识字以来,断断续续看了一些希腊神话故事,零零散散地知道一些故事的梗概。终于在前几天动了要看书的念头的时候,找出伊利亚特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小时候曾看过、听过不少神话故事,一直认为神是慈悲的化身,即使神总是在妖魔鬼怪祸害够了人间之后才出手降魔。后来看旧约全书,对上帝给予人的惩罚很不以为然,也不过以为上帝是自私的特例。等到看完了伊利亚特,终于明白,神,绝不是想象的那么善良。

血肉横飞十年的特洛伊和希腊之间的战争,造成无数特洛伊人在亲人面前惨死,无数希腊人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使其亲人与其出征前的告别成了永别,源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希腊做客时,拐走了希腊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并带走大批财宝。而帕里斯拐走海伦的背后,是不死神之一,爱神阿佛洛狄忒给予帕里斯的回报。对于帕里斯的可耻行为,不死神们不是给予他惩罚,甚至没给他任何压力,而是让众多无辜的人,成为牺牲品。

爱神阿佛洛狄忒何以要帮帕里斯做这等可耻之事?只是因为帕里斯认可她是3位女神中最漂亮的那位。至于另外2位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也并不比爱神阿佛洛狄忒高尚。因帕里斯不认可自己是最漂亮的女神而恨帕里斯可以理解,可她们不去惩罚帕里斯,却把怒火烧向其他无辜的特洛伊人,同时也让自己所庇护的民族死伤无数。此等行径,令人瞠目结舌。

如果说女神毕竟也是女的,心眼小一些可以理解,那男神又如何呢?

众神之王宙斯,将他的父亲,克洛诺斯,打入永不见阳光不得超生的地狱,仅以此观之,可知其天性凉薄。

在宙斯眼里,特洛伊人和希腊人甚至不如蝼蚁,他嗜好坐在高山之颠,观看特洛伊人和希腊人互相惨杀,一时让希腊人屠杀特洛伊人,一时又帮助特洛伊人残杀希腊人。可怜的特洛伊人和希腊人,都以为众神之王在帮助自己,总在祈祷众神之王帮助自己。

赫克托耳是英雄吗?阿喀琉斯是英雄吗?我想不是。就如他们自己常说的那句话一样:神给予的光荣,他们不过不死神们的提线木偶,之所以能纵横无敌,只是神出于屠杀人的需要。若不是神的救护,赫克托耳在第一次和埃阿斯的决斗中,就会被埃阿斯轻松杀掉。

不死神们能够肆无忌惮,是因为力量凌驾于人类之上,且不受制约和约束。人类期待不死神的庇护,只是妄想,不死神可能给你一点甜头,可随时会让你万劫不复。

古人云:求人不如求己。而求神,更是远不如求己。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3

一部流传万年的珍贵史诗,一本诸神与战争的唯美著作,一首唱不尽的英雄赞歌。翻开扉页,仿佛在那圣洁的云端之上,天使吟唱着圣歌,洒落黎明的曙光之中太阳之神驾着马车飞驰而过,云层雾霭下的英雄,卷着滚滚黄沙对峙在宽阔的平原之上。神与神之间的妒忌,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神对人的主宰,人对神的挑战――在古希腊思想的无限想象拓宽之中,一场乱世的讴歌拉开帷幕。

可战斗而死去,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在《伊利亚特》中,这便是我们所看到的英雄。英雄不畏于战争的残酷,却鄙恨战争的杀戮;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片城池,一个国家。纵然他们不拥有完美甚至是悲惨的结局,但仍然可以在那一片缄默的废墟中找到那还屹立着的为自己的国家而生的无悔之心。神的愤怒与威胁不会使他们畏惧;纵使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着那些高举着长矛的勇士,但哪怕最后一秒,死神近在眼前,他们的武器仍然朝着厮杀的方向,后背顶着的是生养自己的土地。那些圣灵们凌驾于云端之上,也会为那些将鲜血染红土地的英雄默默祝祷吧。这是人性的尊严与骄傲。

乱世的爱情是可贵的,情感是人类超越于神的优势。因为情感,人类有了战胜诸神的勇气;因为情感,人类突破了诸神设置的重重障碍;因为情感,人类在这无垠的宇宙中有了更胜于云端上 ……此处隐藏1398个字……意愿。

从目前的观点来看,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一个貌美如天神的女人引发的。但从《伊利亚特》的情节来看,荷马似乎否定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引发的,相反,他认为引发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至高无上的神明蒙惑了阿伽门农王的头脑,从而触发了阿基琉斯的愤怒,使得特洛伊人有机可趁。其实,那根本就不是神明的意旨,而是残暴的统治者,是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纷争不断,这点我们可以从史诗中找到。当然,那个时代的人通常把统治者视若神明,以至于到了今天都有很多学者认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而爆发的,其实大错特错,也是荒唐可笑的,甚至一些学派,如精神分析法也为此奠定了理论基础,说来更是让大家啼笑皆非了。

事实上,特洛伊战争之所以会爆发,无非就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统治更辽阔的疆土,联合各方的首领,而他们又各怀鬼胎,且都想从战争中捞到好处,或者说是得到战利品。攻城略地,洗劫一空,占为己有,同样,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如此,抢夺肥沃的土地,俘虏他国的人民,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奴隶。往往把战争美化的是那个时代的文人。然而,荷马却没有,他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惨烈和残酷,英雄战死沙场,妻离子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他以悲天悯人的叙述力,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这就是荷马史诗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对后世的一种警告,他恸哭着一次次告诉后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荷马史诗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这是几经转手、改编造成的,《伊利亚特》并非出自荷马一人,所以根据书中的某些内容,很难断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我们不难发现荷马在歌颂英雄无畏的同时,也提出了鲜明的.反战立场。

荷马史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包罗万象的比喻了。其中,用真实的生活作形象的比喻,让人耳目一新。比喻中,诗人为读者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各式历史图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第十八卷写匠神赫菲斯托斯为阿喀琉斯制造铠甲的经过,诗人用了长达150行的诗句来描写阿喀琉斯盾牌上的图画,那上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日常生产劳动的情景及诸多细节,其中包括大自然的景色,农村和城市的风光,战争、婚礼和宴会的情景,竞技场上的表演,等等。

荷马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是栩栩如生的,常常把战场上英雄之间的搏斗比作狮子、野猪同猎人、猎犬之间的搏斗。诗人善于描写战争,场景宏大,尤其是特洛伊人放火烧阿开亚人的战船,两位埃阿斯力战赫克托尔及众特洛伊将士登船那一幕,让人惊心动魄,如临其境。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在以后的史诗中都能感受到,如《埃涅阿斯纪》、《失乐园》等。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6

《史记》和《荷马史诗》都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鸿篇巨制,它们的创作时间相差几千年,创作地点横跨了两个版块,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但正是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更从某种角度体现了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

一、 从体裁、文学语言、写作手法和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

《史记》代表者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在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时期出现的,因此,它既有前期感情激切、气势宏大的特点,又有后期敦厚典雅、深广宏富的特点。在《史记》中,作者司马迁对历史进行了反思,同时,又做出了沟通天地人的惊人创新。《史记》中的十二本纪是按照帝王时代顺序记述各个朝代兴衰的终始。项羽虽然最终并没有成就统一霸业,但是他实际上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因此,司马迁将项羽放在了本纪中进行叙述,并且是着墨最多的一个英雄人物。这其中,有司马迁对项羽这类悲剧式人物的同情和对自身的感叹,但也从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人对英雄、对雄性美的推崇。事实上,正如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对比一样,中国人一向是有一些排斥阴柔美的。这与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不无关系。而且,这种审美趋势一直延续至今。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的一部史诗,它与《史记》的相似之处是都有写“史”的成分。但是在《伊利亚特》中,除了英雄人物以外,还出现了一批威力强大、等级分明的神。而《史记》则是按照史书的规范去进行事件的叙述。在这一点上,除了生产力和民族性格的原因之外,还体现了中西方在对待神话传说上的态度。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是一个相当完整、复杂的体系,并且这些神话传说流传至今,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思维应该相当的发达,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神话传说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这就造成流传后世的神话大多只是一些片段,有完成情节故事的不多。在正统的史学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形象被抹杀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正如司马迁所说:“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

在语言和写作手法上,比较性更加明显。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史记》在文学语言上的价值。但是,由于古希腊文字的特点,在《伊利亚特》中出现了程式化用语,即饰词。诗人会有意识的忽略饰词的原意和使用的语境,只把它们当作单纯填充格律的成分。另外,荷马在写作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比如“铁”被用来比喻英勇的武士,“青铜“被用来比喻与兵器或战斗有关的事物……

在《伊利亚特》中出现的众多英雄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阿喀琉斯莫属。这位希腊联军的第一勇士勇猛、直率、敢爱敢恨,甚至简单得有些可爱。据说他出生后,母亲为了使他能刀枪不入,便把他浸入冥河水里,但他被母亲捏住的脚踵未能浸到冥河水,成了他的致命弱点。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尔后继续建立了许多功绩。后来他被帕里斯射中脚踵而死,死后住在冥间,统治亡灵。

作为希腊联军的主将,阿喀琉斯对于特洛亚人来说简直就是恶魔。他身着便装站在阵前大吼三声,竟可以在敌阵中造成大乱。而当他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穿着他的铠甲出现在战场上时,特洛亚人如临大敌,龟缩在工事中不敢迎战。当阿喀琉斯重返战场时,他穿上了火神赫淮斯托斯为他打造的铠甲,手持桦木杆长枪出现在希腊军队阵前……

两军相接,在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中,有一位让敌军胆寒的勇士。他身着有华丽雕花的铠甲,手持银柄剑,正在敌阵中奋力砍杀。他的双目圆睁,仿佛要喷射出愤怒的火焰。头上的黄金头盔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手中的利剑在鲜血的浸润下泛出青铜的寒光,犹如一台专门为战争而制造的机器,杀气腾腾……

虽然阿喀琉斯在战场上英勇无比,甚至残酷得近乎冷血:他将赫克托耳杀死后,残忍的将他的脚筋抽出,绑在了战车上……但是,当赫克托耳的老父亲满面泪容的在他面前哭诉丧子之痛时,他又动了恻隐之心,将赫克托耳的尸体还给了老人。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了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现侧出的笔法。项羽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中动了恻隐之心。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以一敌百。可当他看见负伤的士兵时,又会伤心的落泪。他的百姓的暴戾,他对刘邦的妇人之仁,最终导致他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两个人物都具有复杂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和无法弥补的缺陷。他们想要完成人生的理想,想要与命运抗争。但是,这些理想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